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…
// 生活在生存中 //
有一回香港朋友來台南玩,
午後間透著不尋常的光線抵達,
大夥一起拎著板凳坐在工作室門前享受當下,
香港友人說:
"我挺羨慕你們的,
在香港啊~~我們只能想辦法生存,而不是生活"
而我感慨著
從小居住的台南在地愜意生活是那樣地奢侈。
前後去了不少城市,
遇見不一樣生長背景的人們,
反觀討論起台南文化,
我總是愛騎著小50鑽入巷弄間,
少了點觀光客的擁擠,
多了可能沒有出過台南市區的居民,
或許這些居民們活了一輩子,
都不曾發現台南是如此的難得可貴,
正因為 他們身在其中無法比較,
而透過第三人重新了解台南,
才能更珍惜台南的慢活,
近幾年台南被快速發展,
我擔憂著這慢熟的城市,
經得起這樣外來的開發嗎?
投資客的繁榮或許是另一種文化改革,
老屋改建,抑是保留了原建築,也改建了原生命。
微拉皮的建築都透露著一種假性青春再現,
像是最近台南林百貨(註1)重新開張,
好像讓更多人可了解日治時期背景的台南文化,
但對我而言,少了一種真實感,
無法再看見建築物外觀上戰爭後留下的真實彈孔。
倘若,
每個城市都讓在地人去保存推動自己居住的城市,
我想會更來得有生命力才對。
註1.台南林百貨參考資料
http://boylondon.pixnet.net/blog/post/97302124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文 張拾參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圖 曾汭